为了让宏大的理论叙事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11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搬”到了湖州市南浔镇基层治理的第一线——浔溪人大代表联络站,青年学子与市、区、镇人大代表共聚一堂,在真实的基层场景中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脉络,也在一次次提问与回应中体悟了“人大代表”这四个字的厚重。
从“课堂听讲”到“现场感悟”:思政课“活”了起来。南浔镇浔溪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五星级联络站的发源地,人民代表报挂牌的全国首个基层联系点。联络站里,同学们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与历史演进,加深了对人大代表选举程序、履职方式等民主制度的理解。围绕选举机制、民意反馈等话题,同学们与頔塘社区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施域涵展开讨论,课堂上熟悉的理论,在现场的故事与案例中有了温度。他们纷纷表示,对“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有了直观、真切地了解,深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
从“理论阐述”到“亲身体验”:制度自信“强”了起来。在文兴公园人大代表联络点,一场“公园对话课”即兴开展。湖州市人大代表钱国英分享了“丁家桥夜市改造”“南浔古镇免门票政策”等案例,从发现问题到反馈、跟进,系统化的流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落实到社区治理的每个细节。“点亮一盏灯,就是点亮群众心里的安全感。”她的话引来学生频频点头。随后,同学们围绕学习生活感悟与在场人大代表深入探讨,在主动提问中把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深切领悟“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从“知识传授”到“信念塑造”:育人模式“新”了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林梅表示,此次将思政理论课堂设在基层治理一线,让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这不只是教学场所的转换,更是育人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又一次创新尝试,是学院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又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