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讯】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滋润着农家幸福生活;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保平安保供水美化家园;一条条渠道绿水长流,浇灌出丰收田野;一座座水电站输出源源不竭的能量,点亮山区群众的希望……
十年中国,兴水惠民,流水欢歌。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民生水利建设热潮席卷华夏大地: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小水电代燃料、库区移民扶持、中小河流治理,等等,数以万计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项目广泛实施,建设力度之大、数量之多、效果之好、受益人口之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前所未有。数亿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水利建设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生水利,书写了中国治水历史上精彩的绚丽篇章。
民生水利:从理念强化到建设跨越
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在许多城里人眼中,农村象征着田园牧歌。但农村水利建设的滞后造成的困境普遍存在:吃水要走几里甚至十几里地,挑回来的水往往还是脏水苦水,汛期来临担心水坝垮塌安全不保,田里干渴浇不上水……这些地方的人民群众渴望有安全的环境、卫生便捷的吃水、良好的生产条件,从而与全国一起加快步伐奔小康。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党组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办人民群众之所盼,与有关各方一道下大力气改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局面。10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兴水惠民的政策,10年间的每一次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都把民生水利工程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安排。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持之以恒地推动,以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水利惠民工程相继上马,顺利实施。
从饮水困难到饮水安全,从群众的心腹大患到充分发挥各项兴利功能……民生改善的背后,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水利上的生动体现,是水利人把惠泽民生作为水利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
2007年10月24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在主持召开水利部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大会时,首次提出民生水利理念。在两个月之后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在讲话中,专辟一个章节对民生水利进行了重点论述和部署,他指出,做好民生水利工作,就是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等基本的水利需求为重点,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这之后,民生水利理念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010年1月19日,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强调民生水利,旨在树立一种发展理念,倡导一种价值取向,确立一种实践要求,实现一种目标追求”。
在民生水利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水利工作“为谁干”“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建设民生水利就是要始终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围绕保障民生推进水利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理念引领铿锵脚步。对民生水利的高度重视带来了农村水利事业重大变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农村水利短板加速补齐。10年间,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绘就一幅幅兴水惠民的蓝图,加快实施。民生水利投资占水利总投资的62.4%,无论是投资总量还是投资增长的幅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许多地方吃不上安全的水、庄稼“靠天收”、用电望水兴叹的历史随着一项项民生水利工程的实施而被改写,无数人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饮水安全:3.26亿人健康幸福的保障
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居民来说,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自来水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的群众在2011年才过上吃水无忧的好日子。
“我嫁到这个村几十年了,以前没水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罗家镇坝桥村村民邹秋香看着自家水龙头流出的清泉心里美滋滋的。过去由于水源远,罗家镇18个村、4个居委会的7万余人世代以地下水为生活水源,大家经常半夜起床挑水,而且水质未达标,对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村民最大的心愿就是解决饮水问题。2011年上半年实施的饮水安全项目,终于让罗家镇村民喝上了干净的水。
“再也不用为水操心了,以前储水的大缸、挑水的桶都可以‘下岗’了。腾出时间出去工作,以后家里的生活肯定越来越好。”邹秋香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过去10年间,像邹秋香这样因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而改变命运的有3.26亿人。据水利部提供的资料:10年来,全国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近100万处,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兑现了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这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各地因地制宜,尽可能地采取用水更便利、水质更安全、后期管理维护更容易实现的方式。山东烟台、江苏太仓、四川双流、河南新郑、广东佛冈等地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
更可喜的是,通过10年建设,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3%。由于用水方式的改变,使得过去城里普遍拥有的洗衣机、抽水马桶走进农家,加快了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可以说,10年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群众得到的实惠最多。
一座座水站矗立在乡间田野里,四通八达的管网将活水引向农家小院,农村居民饮水从喝水难到有水喝,从挑水吃到自来水,从水量到水量和水质并重,实现了吃水“三级跳”,水利人以其出色的业绩成果生动地诠释了民生水利理念,饮水安全工程也被社会各界和亿万农民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病险水库整治:营造平安幸福家园
尽管今年大雨频繁,然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给安徽省定远县73座小型水库全部安上了“保险阀”,下游群众从容度汛。前些年,这些水库由于年久失修,仿佛一个个“定时炸弹”,随时有被洪水引爆的危险。现在水库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给下游群众吃了“定心丸”。
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此。
夕阳掩映下的定远县青山水库,微风轻拂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仿古城墙的护堤沿水蜿蜒前行,对岸的金山滴水寺掩映在绿树之中,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大堤上散步……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水墨画。
“通过除险加固,青山水库不仅抗洪标准提高了,蓄水能力增加了20%,而且依托水库资源,投资建设旅游、垂钓、宾馆、休闲山庄等旅游项目,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当地水利部门干部介绍说。
据了解,通过水库除险加固,该县2020年将新增蓄水5000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面积30万亩以上,为实现“百亿粮仓”打下坚实基础。
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316座大型、2212座中型、1.22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可恢复防洪库容144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3.66亿人、上千座县级以上城市、4亿亩农田以及大量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同时,恢复兴利库容201亿立方米,增加供水、灌溉、发电、养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点多面广,且多为县以下基层实施,为把这项民生工程办实办好,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山东省2010年年底在全国率先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让群众及早受益。水库大省湖南,对项目实行打捆招标,以县为单位组建项目法人,负责对全县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进行集中建设管理。安徽、江苏等地成立了专业的建设管理机构,保持了稳定的建设管理力量,专业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各地还最大限度地发挥兴利功能。江苏省南京市对水库周边环境美化,一座水库一处景点,吸引群众前来休闲。昔日的病险水库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幸福水库”。
农田水利:唱响田野丰收之歌
2011年,百年一遇特大干旱肆虐河南新郑,可当地农民并不心慌:近几年该市投入6.1亿元对机井进行升级改造,打通了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增强了抗旱能力。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一股股清泉从水库、水窖、机井流出,沿着渠道欢快地奔向碧绿田畴。秋收过后一算账:亩均增产180公斤。当地农民由衷地说:“大旱之年能有好年成,要给水利记大功。”
“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4倍,水对粮食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只有农田水利设施强,粮食才能稳产高产,农民增收就有保障。”新郑市市长王广国在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动力所在。
新郑市水务局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农田水利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很可观:每亩地每年少用水60立方米,少用电26千瓦时,少用工0.8个,合起来少投入58.2元。机井升级改造后,由于浇地及时,可增产15%。一眼机井每年可直接给农民带来1.491万元的利益。
自2005年起,我国设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同时,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完善奖补机制,加大了“一事一议”、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的资金支持力度,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积极性。
尤其是2009年以来实施的1250个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通过维修改造塘坝、机井,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更新、修复田间地头的水利设施,打通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过去10年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8906亿元,组织群众投入劳动工日308亿个。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高达2163亿元,是2002年的4.12倍。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一些地方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事情农民办的传统思维和制度安排,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11年12月,湖北实施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的局面。宁夏整合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资金,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地农田水利快速发展,民生水利效应凸显,“三农”发展再迎黄金期。同时,国家粮食安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小水电:点亮山乡农家新生活
“以前祖祖辈辈都是砍柴烧饭,既累又脏还破坏林木,如今用上小水电,省力省钱干净又方便。”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的湖南省汝城县暖水镇巷头村农民何招珠高兴地讲述着实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以来她家的变化。
贵州省普安县营山村樊德敏家也出现了同样的情景:铺着白瓷砖的灶台上放着一个电饭煲,只要把饭菜放进锅里,一摁键就可以等着吃了。
“以前烧柴,烧煤,一年下来要花750元钱。现在一年用电1200千瓦时,省了500多元呢。”樊德敏说,小水电代燃料项目不仅让农民用上了电,更让农民用得起电。
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311个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由国家补助建设小水电站,低价供电给当地农民,让农民用电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保护森林植被。截至2011年年底,159个项目建成发电,解决了31.8万户120多万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500万亩,恢复了青山绿水,改善了人居环境。
“山区要想变,先办小水电;有了电,富一片。”这句流传在山区的民谚真实地反映了山区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渴望和诉求,也成为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建设小水电的强大动力。湖南省桂东县寨前乡白竹村通过办小水电,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办电收入为全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其他公益事业提供了资金渠道。云南、重庆、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把小水电发展作为实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加快建设步伐,用小水电这盏“希望之灯”,照亮山区群众的美好人生。
10年来,小水电发展提速升级,从主要解决山区农村无电问题逐步转向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带动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建设,给贫困的山区铺就一条脱贫致富的“光明之路”。
据了解,“十五”期间建成的409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5%。而“十一五”期间建成的432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累计解决90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3%。2011年,农村水电全年发电量为1757亿千瓦时,较2002年全年发电量947亿千瓦时,增长了85.5%。
民生水利是民生之要,更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殷殷关切,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庄重承诺,更是新时期民生水利发展的总动员、新号令。随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民生水利目标落地生根,将有更多的农村群众直接受益。兴水惠民,这幅宏伟画卷定将更加绚丽多姿!
十年中国,兴水惠民,流水欢歌。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民生水利建设热潮席卷华夏大地: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小水电代燃料、库区移民扶持、中小河流治理,等等,数以万计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项目广泛实施,建设力度之大、数量之多、效果之好、受益人口之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前所未有。数亿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水利建设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生水利,书写了中国治水历史上精彩的绚丽篇章。
民生水利:从理念强化到建设跨越
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在许多城里人眼中,农村象征着田园牧歌。但农村水利建设的滞后造成的困境普遍存在:吃水要走几里甚至十几里地,挑回来的水往往还是脏水苦水,汛期来临担心水坝垮塌安全不保,田里干渴浇不上水……这些地方的人民群众渴望有安全的环境、卫生便捷的吃水、良好的生产条件,从而与全国一起加快步伐奔小康。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党组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办人民群众之所盼,与有关各方一道下大力气改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局面。10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兴水惠民的政策,10年间的每一次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都把民生水利工程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安排。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持之以恒地推动,以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水利惠民工程相继上马,顺利实施。
从饮水困难到饮水安全,从群众的心腹大患到充分发挥各项兴利功能……民生改善的背后,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水利上的生动体现,是水利人把惠泽民生作为水利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
2007年10月24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在主持召开水利部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大会时,首次提出民生水利理念。在两个月之后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在讲话中,专辟一个章节对民生水利进行了重点论述和部署,他指出,做好民生水利工作,就是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等基本的水利需求为重点,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这之后,民生水利理念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010年1月19日,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强调民生水利,旨在树立一种发展理念,倡导一种价值取向,确立一种实践要求,实现一种目标追求”。
在民生水利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水利工作“为谁干”“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建设民生水利就是要始终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围绕保障民生推进水利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理念引领铿锵脚步。对民生水利的高度重视带来了农村水利事业重大变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农村水利短板加速补齐。10年间,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绘就一幅幅兴水惠民的蓝图,加快实施。民生水利投资占水利总投资的62.4%,无论是投资总量还是投资增长的幅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许多地方吃不上安全的水、庄稼“靠天收”、用电望水兴叹的历史随着一项项民生水利工程的实施而被改写,无数人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饮水安全:3.26亿人健康幸福的保障
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居民来说,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自来水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的群众在2011年才过上吃水无忧的好日子。
“我嫁到这个村几十年了,以前没水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罗家镇坝桥村村民邹秋香看着自家水龙头流出的清泉心里美滋滋的。过去由于水源远,罗家镇18个村、4个居委会的7万余人世代以地下水为生活水源,大家经常半夜起床挑水,而且水质未达标,对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村民最大的心愿就是解决饮水问题。2011年上半年实施的饮水安全项目,终于让罗家镇村民喝上了干净的水。
“再也不用为水操心了,以前储水的大缸、挑水的桶都可以‘下岗’了。腾出时间出去工作,以后家里的生活肯定越来越好。”邹秋香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过去10年间,像邹秋香这样因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而改变命运的有3.26亿人。据水利部提供的资料:10年来,全国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近100万处,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兑现了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这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各地因地制宜,尽可能地采取用水更便利、水质更安全、后期管理维护更容易实现的方式。山东烟台、江苏太仓、四川双流、河南新郑、广东佛冈等地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
更可喜的是,通过10年建设,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3%。由于用水方式的改变,使得过去城里普遍拥有的洗衣机、抽水马桶走进农家,加快了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可以说,10年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群众得到的实惠最多。
一座座水站矗立在乡间田野里,四通八达的管网将活水引向农家小院,农村居民饮水从喝水难到有水喝,从挑水吃到自来水,从水量到水量和水质并重,实现了吃水“三级跳”,水利人以其出色的业绩成果生动地诠释了民生水利理念,饮水安全工程也被社会各界和亿万农民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病险水库整治:营造平安幸福家园
尽管今年大雨频繁,然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给安徽省定远县73座小型水库全部安上了“保险阀”,下游群众从容度汛。前些年,这些水库由于年久失修,仿佛一个个“定时炸弹”,随时有被洪水引爆的危险。现在水库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给下游群众吃了“定心丸”。
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此。
夕阳掩映下的定远县青山水库,微风轻拂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仿古城墙的护堤沿水蜿蜒前行,对岸的金山滴水寺掩映在绿树之中,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大堤上散步……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水墨画。
“通过除险加固,青山水库不仅抗洪标准提高了,蓄水能力增加了20%,而且依托水库资源,投资建设旅游、垂钓、宾馆、休闲山庄等旅游项目,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当地水利部门干部介绍说。
据了解,通过水库除险加固,该县2020年将新增蓄水5000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面积30万亩以上,为实现“百亿粮仓”打下坚实基础。
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316座大型、2212座中型、1.22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可恢复防洪库容144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3.66亿人、上千座县级以上城市、4亿亩农田以及大量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同时,恢复兴利库容201亿立方米,增加供水、灌溉、发电、养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点多面广,且多为县以下基层实施,为把这项民生工程办实办好,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山东省2010年年底在全国率先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让群众及早受益。水库大省湖南,对项目实行打捆招标,以县为单位组建项目法人,负责对全县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进行集中建设管理。安徽、江苏等地成立了专业的建设管理机构,保持了稳定的建设管理力量,专业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各地还最大限度地发挥兴利功能。江苏省南京市对水库周边环境美化,一座水库一处景点,吸引群众前来休闲。昔日的病险水库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幸福水库”。
农田水利:唱响田野丰收之歌
2011年,百年一遇特大干旱肆虐河南新郑,可当地农民并不心慌:近几年该市投入6.1亿元对机井进行升级改造,打通了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增强了抗旱能力。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一股股清泉从水库、水窖、机井流出,沿着渠道欢快地奔向碧绿田畴。秋收过后一算账:亩均增产180公斤。当地农民由衷地说:“大旱之年能有好年成,要给水利记大功。”
“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4倍,水对粮食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只有农田水利设施强,粮食才能稳产高产,农民增收就有保障。”新郑市市长王广国在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动力所在。
新郑市水务局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农田水利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很可观:每亩地每年少用水60立方米,少用电26千瓦时,少用工0.8个,合起来少投入58.2元。机井升级改造后,由于浇地及时,可增产15%。一眼机井每年可直接给农民带来1.491万元的利益。
自2005年起,我国设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同时,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完善奖补机制,加大了“一事一议”、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的资金支持力度,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积极性。
尤其是2009年以来实施的1250个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通过维修改造塘坝、机井,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更新、修复田间地头的水利设施,打通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过去10年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8906亿元,组织群众投入劳动工日308亿个。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高达2163亿元,是2002年的4.12倍。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一些地方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事情农民办的传统思维和制度安排,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11年12月,湖北实施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的局面。宁夏整合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资金,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地农田水利快速发展,民生水利效应凸显,“三农”发展再迎黄金期。同时,国家粮食安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小水电:点亮山乡农家新生活
“以前祖祖辈辈都是砍柴烧饭,既累又脏还破坏林木,如今用上小水电,省力省钱干净又方便。”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的湖南省汝城县暖水镇巷头村农民何招珠高兴地讲述着实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以来她家的变化。
贵州省普安县营山村樊德敏家也出现了同样的情景:铺着白瓷砖的灶台上放着一个电饭煲,只要把饭菜放进锅里,一摁键就可以等着吃了。
“以前烧柴,烧煤,一年下来要花750元钱。现在一年用电1200千瓦时,省了500多元呢。”樊德敏说,小水电代燃料项目不仅让农民用上了电,更让农民用得起电。
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311个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由国家补助建设小水电站,低价供电给当地农民,让农民用电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保护森林植被。截至2011年年底,159个项目建成发电,解决了31.8万户120多万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500万亩,恢复了青山绿水,改善了人居环境。
“山区要想变,先办小水电;有了电,富一片。”这句流传在山区的民谚真实地反映了山区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渴望和诉求,也成为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建设小水电的强大动力。湖南省桂东县寨前乡白竹村通过办小水电,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办电收入为全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其他公益事业提供了资金渠道。云南、重庆、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把小水电发展作为实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加快建设步伐,用小水电这盏“希望之灯”,照亮山区群众的美好人生。
10年来,小水电发展提速升级,从主要解决山区农村无电问题逐步转向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带动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建设,给贫困的山区铺就一条脱贫致富的“光明之路”。
据了解,“十五”期间建成的409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5%。而“十一五”期间建成的432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累计解决90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3%。2011年,农村水电全年发电量为1757亿千瓦时,较2002年全年发电量947亿千瓦时,增长了85.5%。
民生水利是民生之要,更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殷殷关切,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庄重承诺,更是新时期民生水利发展的总动员、新号令。随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民生水利目标落地生根,将有更多的农村群众直接受益。兴水惠民,这幅宏伟画卷定将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