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天里的郑重约定——浙江教育考察团新疆、青海纪行

文:发布时间:2011-09-26来源部门:

    苍茫辽阔的荒漠戈壁,巍峨起伏的皑皑雪山,簇拥不屈的红柳,苍劲顽强的胡杨,祖国大西北的雄浑和粗犷,与东海之滨浙江的秀丽和柔美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在这块西部热土上,浙江教育考察团刘希平一行为新疆、青海的师生带来了秋天里的郑重约定。
    我们约定,新疆、青海的学生将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我们约定,新疆、青海、浙江的孩子都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一个属于金色秋天的民族大家庭的约定。为了这个约定,我们将实践,我们将探索,我们正满怀热情、坚定前行。

带着关心和问候

    8月28日至9月3日,由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亲自带队的浙江教育考察团一行,马不停蹄,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阿拉尔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以及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德令哈市等地,考察教育援助工作,慰问当地的师生和参与援教的浙江老师。
    这是紧张而充实的7天。会见当地领导、援助干部,召开座谈会,部署援助工作,考察援助项目,走访相关学校,慰问教师学生……考察团一行深入、细致地调研援建地教育发展情况和我省对口援助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在浙江援助阿克苏工作座谈会上,刘希平和阿克苏地委书记黄三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副师长张跃勇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交换意见,就一年多来的我省各类教育援阿克苏项目作了衔接,部署了今后援助工作重点;在“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座谈会上,刘希平听取了近一年来“双语”教学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及相关意见、建议,对少数民族学员和我省支教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在库车,第二期“双语”培训班开班典礼上,刘希平和全体“双语”培训少数民族学员作了2年后能用汉语完成教学任务的约定,并勉励全体浙江支教教师学习“红柳精神”,坚韧顽强,乐于奉献。而就在开班典礼前夜,直至凌晨一点,刘希平还召集省教育厅相关处室、阿克苏教育学院负责人、援疆干部、教师代表开展座谈,再三强调了双语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双语培训工作的管理机制、工作方法等作了部署。
    走进阿克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中心的建设工地,机器轰鸣,工人忙碌,刘希平一行为这项即将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的浙江新一轮援疆人才培养的重点基础工程而倍感欣慰;在阿克苏地区教育学院、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双语”教师培训库车教学点、沙雅县国庆高级中学、阿拉尔市塔里木高级中学……刘希平一行走近了一位位浙江援疆教师,走进他们的课堂、宿舍,看到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成绩,刘希平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全省教育系统向远离家乡、勇敢面对种种困难、奋战在教育援疆工作第一线的援疆教师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勉励他们要为阿克苏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所到之处,刘希平一行的亲切问候和热情鼓励拉近了民族学员们的距离,更让他们对未来信心满怀;在对杭州、嘉兴、台州等地对口支援项目进行考察时,刘希平充分肯定了我省各地教育人为阿克苏的孩子们享受更优质教育而作出的种种努力。
    考察期间,随行的我省各地教育局长还相继赴阿克苏各地调研,衔接对口支援工作情况,开展了捐赠(建)图书馆、校车、图书等一系列援助活动,把浙江人民深情厚谊带给阿克苏的师生;由省教育厅牵头,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捐赠的2000万元阿克苏定向教育基金也在此期间正式启动。
    在西宁,在海西,在浙江教育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座谈会上,刘希平等人与青海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李鲁会、海西州委书记辛国斌充分交换了教育对口援助的意见,提升海西州教师执教能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发展远程教育,浙江援助海西州的教育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
    一路不停歇地探访,在海西州乌兰县第四中学、第五中学,刘希平望着那些两颊抹着高原红、正专注学习的孩子们深情地说:“愿我们能给你们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和关心,希望你们快乐学习,尽早掌握能受用终身的知识和技能,今后为家乡为祖国多作贡献。”在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一中学,由浙江援建的微机室和设施齐全的音体美教室让刘希平欣喜不已。“孩子们将由此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启迪心灵。”在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工地,刘希平希望当地学生能用好浙江捐赠的实训设备,学到本领,为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做好充足的准备。
    短短7天的考察,每一个白天黑夜,每一项公务活动,考察团成员都在亲眼目睹受援地区师生克服种种艰难,为用知识赢得未来的福祉而奋力前行,为他们用毅力、勇气和智慧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动容;都在感受着浙江教育界援疆、援青工作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收获着丰硕成果的甜蜜,意识到教育援助工作的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
    短短7天的考察,每一次白昼的聚首,每一个夜晚的会议,刘希平一行都在与新疆、青海的党政领导和教育人一起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实地探查、精心指导,为受援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而辛勤劳作,使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西部辽阔的原野。
    这是一次多视角感受浙江教育人为受援地区作出的无私奉献的考察,这是一次全方位品味祖国民族大家庭收获团结、和睦、喜悦的考察。

用情 用心 用力

    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腾之水”,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居南疆中心,总面积13.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3万,由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36个民族构成。近年来,当地教育基础建设显著加强,2009年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未来几年,当地将以“双语”教学为基础和核心,致力于建设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使教育支撑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组成,平均海拔3000多米,蒙古族、藏族等33个民族组成63万余人口。近年来,海西教育事业获得长足进展,正面临着向纵深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
    为了对口援助地区教育事业的明天更加美好,考察团一行通过深入调研和缜密思考,对教育援助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刘希平在阿克苏地区对口支援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援疆工作的立足点、目标着眼于加强阿克苏的教育水平,其中我们将重点抓教师队伍建设,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就办出什么样的学校。首先,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将是援疆工作的重点。随着双语培训的不断推进,我们再逐渐将重点转移到专业提升上,最后将帮助阿克苏学生也能拥有自我发展、自主选择的权利,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发展职业教育是提升阿克苏经济水平、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我们要帮助做好实训条件的建设,要把职业教育的师资、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衔接,密切联系地方产业,从而培养一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优秀职业人才。
    在“浙江省援助阿克苏地区35岁以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计划”第二期培训班的开学典礼上,80名援疆教师和1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庄严肃穆的主席台上,在热情洋溢的援疆教师面前,在满怀期待的少数民族学员中间,刘希平充满深情地说:“在这个金色的秋天,让我们遵守一个约定:两年后,每一位学员都能用比较娴熟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为阿克苏少数民族的孩子上课。”这是一个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约定。这是我们的培训目标,也是我们的培训要求。这是一个饱含诗意和哲理的约定,因为在金色秋天的约定必然会带来丰硕的收获。浙江和新疆教育人坚信,在全体培训老师和学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秋天的约定,一定能够实现。
    为了这个约定,开学典礼上,刘希平向全体浙江援疆教师提出殷切期望:“我们不但要主动克服自身的困难,还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当地民族学员分担困难,要用情、用心、用力地去从事‘双语’教师培训工作。”
    “用情,就是要以对阿克苏地区当地民族教师的深厚感情去努力工作。阿克苏地区当地各民族教师是我们的同行,更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被从繁忙的教学岗位上抽出来参加培训,要面对各种学习和家庭的困难,非常不容易。我们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主动为他们分忧解愁,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困难、获取学习的快乐。用心,就是要认真研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要自己探索‘双语’培训道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方法、标准,研究民族学员的所思所想,分类施教,因人施教,悉心施教。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员的学习信心,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不断地积累‘双语’培训的成果。用力,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开展培训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学员有所进步,有所成长;要帮助他们攻克语言关,还要帮助他们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刘希平向全体浙江援疆教师发出大力倡导和弘扬“红柳”精神的号召。他充满激情地说:“红柳,沙漠中的绿色英雄,绵延于荒沙之中,不畏风沙,不畏干渴,不畏酷暑严寒,深深扎根,相抱扶拥,昂扬向上,千万年来在荒漠中默默地滋润着生命。我们崇尚红柳,我们更应该学习红柳,我们全体浙江老师都应该自觉地以红柳精神激励自己。要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潜心教学和培训;要坚忍不拔,甘于吃苦,勇于吃苦,自觉克服常人克服不了的困难;要相互簇拥,讲团结,讲纪律,讲奉献,还要虚心地向阿克苏各民族学员学习,努力使我们的支教团队充满生机,就像那不屈的红柳一样,为这片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绿色。”
    浙江教育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座谈会上,刘希平指出,下一步援助海西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通过做好一系列目标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加强海西教育自身的基础工作,切实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海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省将以提升当地师资水平为关键,同时充分发挥浙江职业教育优势,促进海西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要以建设信息平台、开发信息资源、发展远程教育等为契机,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海西广袤的农牧区辐射。
    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乌兰县学校考察时,刘希平说,要致力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让当地师生能更多地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并使教育更好地为学生自身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这些,也是浙江、新疆、青海千千万万教育人共同的思考和正在努力践行着的宏大工程。

行动正开始收获成果

    一分奉献,一定会有一分收获。
    浙江教育援助,正在使阿克苏和海西的教育事业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刘希平一行欣喜地看到,一年多来,经各方面努力,各类教育援疆对口支援项目进展顺利,成绩斐然。
    我省实施援助新疆阿克苏地区8县1市和地直教育基础建设项目15个(不含农一师),计划总投资61224万元,其中援助资金37170万元,计划年度援助资金26925万元,总建筑面积260710平方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2563万元,占投资总额的46.66%。在人才培养和援疆项目方面,2010年,我省实施人才援助项目5个,总投资268万元;今年,我省规划实施人才援助项目6个,计划投资2931万元,主要是1308名35岁以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50名学科骨干教师培训、50名骨干校长培训、50名中小学双语骨干教师培训、选派9名浙江教育专家赴阿克苏送教以及135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对口省市培养活动等方面。截至今年7月,我省援疆教师累计承担中小学教学任务12573课时,师徒结对134人,举办教育讲座260场,受训教师6135人;已累计为阿克苏地区投入人才援助资金1835万元,占两年来智力援助资金总额的57.4%。
    由台州市对口支援的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教育项目已实施3个,总投资4千余万元,总建设面积近2万平方米;包括特级教师送教等一系列智力援助项目也正紧锣密鼓地开展。
    此外,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省教育厅和各对口支援市(区)在规划援助项目以外,还通过“红柳行动”送教支教、“双语”助学设备配置、教学业务骨干交流、新疆中职生培养、定向生招生、中职学校人才双向交流和高校合作交流、捐资助学等方式自主开展教育援疆工作。
    目前,我省对口支援海西州首批援建项目中,分配给教育的500万元资金已落实到位。海西州德令哈市一中,我省援建两个微机室112台崭新的电脑已安装完毕,音体美各种教学器材也都已从浙江千里迢迢运来;为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配置的一套价值400余万元的汽修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已经在采购;舟山市为海西州培养的第一批50名中职生项目已经确定,目前正在进行学生选拔工作。
    最需要感谢的,是浙江教育人热情无私的奉献;最让人触动的,是受援地区师生的思想转变、素质提升,正向着我们的共同目标大步迈进。
    考察期间,到处都能听到对浙江支援项目的好评和期待,期待它们能为受援地区人民未来的福祉贡献力量。
    考察期间,到处都能听到对浙江援建干部和老师的赞扬,赞扬他们为教育援疆事业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考察期间,到处都能听到对浙江支教教师们的感激,感激他们像荒漠红柳一样不畏艰难,真诚、敬业、精业,为受援地区师生奉献辛劳和智慧。
    “浙江援疆教师们特别能工作,特别能吃苦。他们不仅认真备课上课,还不断加强教学辅导,课前课后与学员们深入交流,想学员所想,急学员所急,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援疆教师们开设的每日汉语角交流、自主研发的普通话训练校本教材、模拟课堂训练教材等深受学员欢迎。”“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座谈会上,阿克苏教育学院院长李健深有感触地说。
    “我任教11年了,因为师资等学习条件和语言环境的限制,原来只是在小学和初中学过一点汉语,水平很糟糕。是‘双语’培训班的浙江支教教师们传授给了我高效的学习方法,给了我交流表达的机会,让我坚定了汉语学习的信心,真正爱上了汉语学习。”“双语”培训班300名试点学员之一,来自温宿县恰其力克牧场中学的维族女教师古哈尼莎•赛买提高兴地说。
    考察团一行走进了前不久刚落成、即将迎来新生的阿克苏市栏杆双语幼儿园。这个由杭州市全额投资800万元,按20个班级、600名学生的规模建设的漂亮的花园式幼儿园是阿克苏市目前档次最高、环境最美、设备最好、设施最完善、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幼儿园。
    在阿克苏市第三中学,杭州—阿克苏中学生天文台的建成让阿克苏的学生第一次有了仰望星空的激动和快乐。“天文台让各民族的孩子们聚集在星空之下,培育兴趣,挖掘潜能,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我希望,有一天,阿克苏的学生天文爱好者们也能够发现一颗新星,能够把它命名为‘阿克苏星’!”刘希平热情地鼓励学生。
    考察团走进沙雅县国庆中学的时候,正值由嘉兴教育系统捐赠价值42万元全新图书资料的该校嘉兴教育图书馆正式开馆。“拥有这么多图书,我们得到的信息将更加及时,思想将更加进步,收获将更加丰硕。我们将执着于书海扬帆远航,让读书的我们成为沙雅国庆中学最亮丽的风景线。”国庆中学高一(6)班学生邵世静说出了全校学生的心声。

共同的期盼

    这是一次期待与承诺的远行,这是一次希望与梦想的远行。
    “阿克苏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事业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双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滞后,与地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不相适应。”阿克苏地委书记黄三平对浙江教育援阿工作有着许多期待。“我们期望通过加大普通高中教学援助力度、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指导、增强高等教育办学合作、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和水平等途径来加强对口支援力度。”
    “受各种因素制约,海西州教育总体发展状况相对滞后,需要浙江省教育部门在提升我州教师职业能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定向培养、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开展结对帮扶等方面给予对口帮扶。”海西州委书记辛国斌对浙江教育援助工作提出了热切期盼。
    “我们希望能改进学习方法,尤其是要提高汉语口语交流能力,让自己更信心十足地学习汉语,从而拓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交流渠道,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实际能力,特别是提高少数民族教师‘双语’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师培训班的少数民族学员们这样说。
    “我希望‘双语’培训的教育教学能更有效,希望能有更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希望学员们能通过培训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尽早走上‘双语’教师岗位,成为一名真正的‘双语’教师,为当地教育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金华市秋滨小学“双语”支教教师潘旭刚说。
    刘希平说,浙江教育系统一定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完成好教育援助工作,一定会通过教育把浙江人民对阿克苏、海西的关心和深厚感情带给当地的师生,一定要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实现两地的稳定发展、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
    今年年底前,一期总投资7200万元、总建筑面积26240平方米的阿克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将完成一期工程建设。该工程的完成将使阿克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能力达到每年3200人。根据教育援助规划,今后5年,我省将以“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为重中之重,完成阿克苏地区5072名35岁以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任务;将充分借助我省普通高中优势教育资源,加大普通高中教学援助力度,提升阿克苏地区高中办学水平;将由各对口支援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我省示范性中小学和阿克苏地区中小学构建“一帮一”结对帮教体系,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指导;将增强高等教育办学合作,进一步提升阿克苏地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将通过组织实施师资队伍培养项目,加大浙、阿两地职业学校干部交流挂职、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实施优化软件建设项目等途径提升阿克苏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和水平。
    今后,我省将确定2所中等职业学校与海西州2所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确定8个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与海西州8个县(市、行委)教育行政部门结对,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高中课改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帮扶;确定10所中小学与海西州10所中小学进行结对帮扶。
    “教育对口援助工作,我们将注重即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以长期效果为主,致力于共同提升受援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注重物质援助和智力援助相结合,以智力援助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着力于提升受援方的教师素质和执教能力;教师培训坚持就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以就地培训为主,以使同样的人力、财力投入有更大的受益面、更多的产出。”绍兴市教育局长陈国阳说。
    “我们将把援助工作重点放在提高阿拉尔市教育质量、完善教育布局上。”台州市教育局长林晓鸣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组织一批骨干学校与农一师阿拉尔市的各类学校结对,同时以选派名师和接受新疆教师来台州骨干学校跟班学习等方式帮助提高师资质量。明年我们将在阿拉尔市援建中职学校,加快发展当地职业教育。”
    是的,新疆、青海,是浙江教育人跨越千山万水、在祖国版图另一边的家。他们在那一个苍穹特别浩瀚的蓝天下,在那一片教育尤为绮丽的热土上,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培育祖国未来的希望。浙江理念、浙江精神、浙江教育联接起了江南的青山秀水和塞外的高原戈壁,联接起了两地教育人共同的关切和热望。西出阳关,将会遍布浙江教育人的足迹,将会遍洒浙江教育的种子。
    未来几年,正如浙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疆和青海的教育事业,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从教育质量提升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会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浙江、新疆、青海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在三地教育人脚踏实地的努力下,发生令人惊喜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