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沃土,是新时代大学生对祖国的真情告白。学校精心打造“村小二”生动思政课,引导大学生主动到基层实现青春梦想,让大学生对农村有认同感,对农民有亲切感,对黄土地有归属感。
今年7月,学校的69名大学生化身“村小二”,按照2-3人一组走进分布在浙江省浦江县和德清县的26个农村,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始了为期15天的蹲点实践,通过回归乡土接地气、增底气、去娇气、戒傲气。
开展乡土调研“接地气”
15天,98份调研报告,涉及农村党建、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土地流转等10余个主题,这是村小二们收获的沉甸甸的果实。
“从刚来时的‘白豆腐’变成现在的‘小黑炭’,他们的努力我最清楚。”德清县新市镇句城村的村支书沈建林在“村小二”总结座谈会上说。
短短15天,每组“村小二”都带着“三农问题”走到田间地头、走向村户堂屋,通过开展乡土调研锻炼学习研究能力,掌握当前浙江农村乡风民情的一手资料,让自己更“接地气”。
观察农村发展“增底气”
观察身边事、身边人,“以小见大”看祖国发展,村小二们借助这种方式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力争当好助农“村小二”。
在15天的蹲守过程中,26组“村小二”共计寻访了驻点村的近200位80岁以上老人,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老者眼中农村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帮扶、消薄(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这类词汇原来特别陌生,现在都耳熟能详了。只有深入农村,才能知道乡村振兴缺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多位村小二发出了相似的感概。
体验农活劳动“去娇气”
向农民学习、向基层学习、向黄土地学习,是学校打造“村小二”实践育人品牌的初衷。69名“村小二”按照要求,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农业生产中。15天的时间,“村小二”们实现了从跟随农户认识农作物、学习劳作方式,到卷起裤腿走进“烂泥田”进行了水稻田病虫害防治、秋葵养护的“进阶式”劳动体验。通过田间地头的汗水“洗礼”,村小二们切实强化了对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了“能劳善劳”的内生动力。
参与乡村治理“戒傲气”
纠纷调解、基层党建、三改一拆、春泥计划、五水共治、治安协查……“村小二”每天都要协助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开展大量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在德清蹲守的“村小二”,刚好遇上当地争创“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每天清晨五六点就要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检查垃圾分类倾倒情况,并进行打分、劝导、科普。沉到基层一线、农村一线,通民情、接地气,村小二通过这种方式提前“戒掉”“眼高手低”,为未来职业适应和抗压打下良好基础。
今年的“村小二”实践育人项目成果丰硕,汇编两部文集:《在浦江的15天:2019年“村小二”蹲点日记》和《在德清的15天:2019年“村小二”蹲点日记》,选录1020篇蹲点日记,共计53万字,生动记录了69名大学生在两县农村15天蹲点研学生活的心历路程;形成98篇“村小二”调研报告,共计约14万字,涉及农村党建、垃圾分类、集体经济发展等10余个主题,已提交至当地政府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制作2部《“村小二”蹲点实践影像记》纪录片,为浦江当地村集体设计制作《我眼中的诗画浦江》美丽乡村明信片1套(15张)。
今年是学校组织开展“村小二”农村蹲点实践的第4个年头。4年来,学校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存在的问题,组织大学生通过农村蹲点参与到农村的生活工作中,通过实践育人帮助大学生“接地气、增底气、去娇气、戒傲气”,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负使命担当,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爱国情怀。